阴阳互变换 矛盾相统一---陈式洪架太极拳“随遇平衡”之我见
此篇文章被中国丽江太极拳联谊会上评为“优秀论文”,发表于2011年3月《少林与太极》杂志上(已作删减和修改),并在太极网www.taiji.net.cn上进行刊登。
阴阳互变换 矛盾相统一---洪传陈式太极拳“随遇平衡”之我见
作者:顾伟
太极拳是一种文化,是一门哲学,是通过人体科学规律螺旋运动而形成的一种武术运动形式,是一种相承阴阳之理、运用螺旋缠丝之法、贯穿舍己从人之核心,最终达到人体高度螺旋运动下的条件反射所达到的“阶及神明”的武学境界。
洪传陈式太极拳始称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,也称洪式太极拳,是著名太极拳大家洪均生先生随师发科公学拳十五载,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将巧拿精化融入拳术套路之中,并结合几十年的技击经验、融会了其他流派的优秀技法创编而成的一套集拳、功、法、养于一体的优秀拳法。经洪公科学改进的拳法,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特点,理精法密、严谨科学、轻灵自然、松圆雄浑、技击性更强,被众多太极拳爱好者喜爱。
一、 “随遇平衡”观点的提出
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中“英雄所向无敌”让每个年轻武者向往和追求。怎样才能达到“英雄所向无敌”的结果,也就是说怎样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、拥有发人如蒿草的技击效果呢?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洪均生先生首开“随遇平衡”理论之先河。在1988年出版的《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》中,洪公根据“腰为车轴”、“立如平准”的原则,提出了太极拳的“随遇平衡”的理论,认为:步法不变,重心不能前后移动、摇摆,只能左、右旋转,重心的位移只随步法的变换而移动,只有照此规矩从严从细要求,才能在搭手后、技击中保持自己平衡的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,从而达到理想的技击效果。
按照力学原理, “随遇平衡”是指物体在任何位置上都能保持平衡。就像水平桌面上的一个小球,重心的位置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即为“随遇”。这种平衡中,当物体偏离平衡位置时,其重心高度不发生变化,无论物体转到哪一位置,其重力都通过支点,支撑力也通过重心,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合外力矩均为零,因此物体在任何位置上都能保持平衡。当然,人的构造远复杂于一个均匀球体,人的重心会随着姿势、呼吸等的改变而不断调整,处于不断调整、修复、再调整的动态变化中,在这种条件下研究随遇的平衡则更具有实际意义。通过科学原理,再辅以“练拳时无人当有人”的训练功夫,随遇平衡状态虽难但可以达到。
二、“随遇平衡”实操的要点
1.在套路演练上要做到“大阴阳”的对等相同,眼、身、步、手处处缠丝平衡
“大阴阳”的对等相同理论是整体论,源于阴阳之理,指行拳过程中任意点、线、面的综合体要像万向轴一样,在任何空间维度上平衡,即保持时间和空间(前后、左右、上下)六位一体的平衡。就像王宗岳在《太极拳论》中所述的“立如平准”。平准者,天平也。所称重量,阳者,实也。所用天平砝码重量,阴者,虚也。被称重量等于砝码重量时,天平的指针必然是零。而这零的内涵就是“空”。空者, “中正”也。中正又是平衡的最好体现,即使看似不正的“斜中寓正”也不乏这个意思。
眼、身、步、手处处缠丝平衡,是指拆解后的各部位仍然要体现内平衡。陈鑫先生讲过:太极拳,缠法也,不明此,不明拳。太极拳法中人体各部位达平衡前都不是移动平衡,而应为缠丝转换平衡。
先说眼法。洪均生先生“三字经”讲“实点顾、虚而盼”,左顾而右盼,可以理解为左顾一实点的同时右盼一虚面。整体平衡中,有点无面,狰狞瞠目;有面无点,散乱无神。
再说身法。其一要求身体立体螺旋,形成立身中正,百会穴到会阴穴这一虚拟中轴保持一条线是关键。身体的左右旋转,必须使胯动的角度大于等于肩动的角度,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相对运动,使人体变成上紧的发条。其二要求转换平衡,达到不偏不倚。要平衡,必须转换,不能移动,只有这样才能随遇。如身向左转欲上右步,左脚脚掌踏地外摆45度,此时右胯向下,左胯向后,在“膝找膝右脚后跟画弧向右前方跐步子”之前将左胯掖到最里面,呈现出左大腿根内侧与小腹左侧夹紧,这时就可以踏稳左腿站立,身体的“重心”在其“中心”不左移左偏的状态下就可以自然地被“转换”到左腿,而右腿就可前进或后退自如了。反之亦然。
三说步法。要在满足“4+1=5”对称原理下原地转换,不管步形如何变换,身体无位移。如虚步,前腿虚不是全虚,虚四分;后腿实不是全实,实五分;中间留一分,屈膝而非再通过随时随地随人的重心调整,才是保持平衡的关键。
最后手法。手法缠丝要保持中指领劲指方向。中指为旗、为令,大指与小指、食指与无名指形成大小相同、方向相反的力偶。手法运动上要保持梢节领劲。逆缠(里缠)出时,形开而劲合,出手不出肘,以手领肘开到45度后,再以肘催肩、以肩追肘,只有这样才能巧化快打;顺缠(外缠)收时,形合而劲开,收肘不收手,先松肩,再沉肘,只有这样才能收既是放,化打合一。
2.在实战推手中要善于运用人体天平,形成锥体螺旋,避免双重,如此方可随遇平衡
实战推手时处处在变化,要做到平衡须知晓天平原理中的两套秤。陈鑫讲:“拳者,权也。”洪均生先生著作中也讲得很清楚,权就是秤砣,可称量来力的大小轻重。手等于普通秤上的砣,它的作用是拨转对方加在我方某个肢体上的力量,能够引进落空,当然还得加上手法的自转与身体公转配合,这样才能起到毫秒不差的技击效果。膝则等于天平点上的砝码,如对方来力在我右肢,我方右膝上提以引化来力,同时左膝下沉以加强身体的稳度。这种动作同于杠杆原理,顶劲上领就是支点,对方来力就是重点,我方的手和膝就是力点。对方力大则减小力点使它落空,对方力小则加强力点使之反转回去。善于利用人体做加减,再配合自转缠法,加之适当的滚动摩擦,就能在平衡中发挥借劲与截劲的作用,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在此基础上,才能谈及锥体螺旋(人体圆锥形的螺旋),它的模型依据是飓风海啸、旋转的陀螺的倒转。通过人的锥体螺旋可产生极大向心力和离心力,并在实战中易于形成动态稳定平衡。人在站立时,从头顶百会穴到两脚的涌泉穴成为一个三角形,裆部贵圆,底面积最大,最为稳定。以腰胯作为发动机点火启动脊柱这根轴承,辅之手为轮、胯根和脚踝小韧带拉长的配合,就形成了一动无有不动的旋涡体。注意此时膝关节是被动地屈,而非主动地跪,要求必须在脚尖与脚跟之间的距离上提下落,并始终朝向且不偏离脚尖方向,否则锥体螺旋就被打破。
能够运用人体天平形成锥体螺旋之后,还要避免双重。洪均生先生根据多年的研究和试验,体悟出“左手重则左腿虚,右手沉则右腿杏”,正如钥开匙,正好吻合。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虚,右手实则右足虚,上下不同实则可避免双重。由此洪公指出,凡是身体一侧手足上下同实便是“双重”,一旦双重必然导致手法引化迟慢、步法转换失灵、招法难以施展。想要随意平衡,必克双重之病。